市交通运输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,树牢“交通为民”理念,聚焦执法质效、营商环境、行业治理、品牌建设全面发力,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实现更大突破发展。今年以来,荣获全国“八五”普法中期表现突出单位,开办运输企业“一件事”被国务院办公厅政务办宣传推广,“兰山区交通物流矛盾纠纷调处中心”典型工作经验被交通运输部推广,成功争获4项省级改革试点,连续三年入选临沂市营商环境十佳创新案例。
一、法治政府建设主要举措及成效
(一)锚定依法履职,聚力夯实法治建设根基。一是扛牢第一责任。局主要负责同志严格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,亲自部署推动“法治为民办实事”、护航优化营商环境“书记领题项目”,亲自谋划综合交通枢纽规划、出租立法等重大行政决策,亲自协调督办多起历史遗留问题化解,发挥“头雁”示范表率作用。二是坚持事权法定。修订完成涵盖行政许可、行政处罚、行政强制等9类407项权责清单,逐一明确实施依据、权限层级等,确保法定职责必须为;将363项入企事项纳入执法、检查、服务三张入企清单,厘清入企职责边界,压实监管服务责任。三是严格依法决策。制定涵盖城区公交规划等5项民生实事的年度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,严格履行意见征集、专家论证、决策评估等法定程序,确保决策质效;建立合法审核前置程序,明确制发公文、签订合同等必须由法制机构先行合法审查,共审查各类制度文本70余份、提出意见建议150余条。四是塑强法治队伍。持续打造“公涛交通法治工作室”服务品牌,创新成立“临沂交通同行法治攻坚团队”,配齐配强四级专业法治人员力量,构建“1+1+X”法治队伍,重点攻坚部门治理难点堵点80余件,依法行政主力军作用充分发挥。
(二)锚定规范执法,聚力提升行政执法质量。一是坚持内强素质。实施“学、讲、考、评”制度,开展集中学习27次、大队长上讲台8次、全员考试3轮、评查案卷 103份,实现“理论+实战”双提升;推行“教科书式执法”,拍摄网约车查处、入企检查等“教科书”视频9部,引导执法人员循法而行;制作的大件运输执法案卷获评交通运输部 “五星案卷”。二是坚持释法说理。制作“说理式”执法办案指南、行为规范系列教程,全面推广“说理式”执法,在高速路政、大件运输等领域全面应用“四心四讲”“望闻问切”等执法方式,从“法、理、情”三个方面进行释法说理,实行“有温度的执法”。临沂市“说理式”执法经验在全省推广,被《中国交通报》重点报道。三是开展执法专项整治。创新实施“铸魂、强基、提质、塑形、暖心、亮剑”六大工程,细化具有交通特色的措施20条,梳理“12345·临沂首发”、信访投诉等工单1100余件,排查执法被动应付、不规范不文明等问题8类66个,制定整改措施72项,实施“入库、整改、复查、销号”全链条闭环机制,确保问题整改到位。
(三)锚定便民利企,聚力打造优质营商环境。一是提升政务服务质效。构建“1+5+N”三级政务服务体系,全量开通事项网办渠道,推出预约办、上门办、延时办等服务措施,满足群众个性化办事需求。开展领导干部走流程活动,采取“以企业群众身份走流程、以工作人员身份坐窗口”等方式,组织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转换角色体验办事流程,发现并解决问题11条。二是深化“一件事”改革。聚焦群众跨部门多证件联办需求,落实好国家和省10项“一件事”改革基础上,创设出租行业新车换证及网上年审“一件事”,成功争获大件运输“一件事”省级试点,在河东区天翔冷链物流园设立“政务驿站晓屋”,不断打造集成服务改革新高地。三是开展助企服务行动。成立“1+6”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,出台优化营商环境12项措施、40项改革任务,《探索检查、执法、服务“三张清单”推动货运行业高质量发展》成功入选山东省营商环境跨领域“揭榜挂帅”项目。开展“我为企业解难题”活动,走访企业2000余家,收集并解决意见建议60余条。优化企业诉求闭环处办机制,畅通“4+6+N”多元诉求渠道,明确“2115”处办标准,健全“三项机制”(主要负责人负责机制、联席会议工作机制、监督问效机制),确保诉求高质效解决。
(四)锚定系统防控,聚力推动行业高效治理。一是践行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。按照“党建引领、系统谋划、一园一策、共享共建”的思路,在顺和国际智慧物流园设立“兰山区交通物流矛盾纠纷调处中心”,创建“园区、行政、人民、司法”四级调解机制,推动治理关口前移、难题源头化解。中心成立以来处理热线工单2000余件,调解矛盾纠纷100余件,群众满意率从87.65%上升到99.07%,被省总工会授予“工会枫桥”试点,相关经验被交通运输部推广。二是全面开展风险治理。通过面上排查、点上深挖两种方式,常态化开展风险排查整改。面上通过五轮次梳理,排查出共性风险点68条、个性风险点569条,点上深挖重点领域管理风险点30条、重点时段节点安全维稳风险点48条,建立整改台账,明确任务目标、时间节点、整改措施,推动行业监管由事后查处向事前预防转变。三是靶向抓实专项深办。按照“办理一件、治理一片”的工作思路,针对群众通过12345反映的热点高频问题,靶向攻坚,实施公交、出租“专项深办”,深入实施“溯源治理”,助力行业治理现代化。2024年全年优化公交线路36条、加密班次300余个,联合检查网约车平台公司79家、约谈违规企业39家、立案处罚25家,出租公交客运市场得到有效净化。
(五)锚定守正创新,聚力打造法治建设品牌。一是创设法治“九进”品牌。出台法治“九进”活动方案,打造交通普法新品牌,全力推动普法工作提能级、上水平。全年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、民法典、安全生产法等法治专题讲座10余次,组织法治进园区、进工地等活动50余场次,惠及企业群众逾万人,《坚持多维创新全面深入开展行业普法》获评全国交通运输系统优秀普法案例。二是开展“信用+”交通相伴行动。结合交通运输基础性服务行业特点,创新实施“信用+”交通相伴行动,为全市千万群众提供“信用+政务服务”“信用+个人出行”“信用+车辆维修”三大产品、九项集成式服务,成功入选全省信用应用场景“揭榜挂帅”创新项目。截至目前,共向信用企业授牌38块、发放各类信用标识100余套,通过融媒宣传报道30余次,更多的企业群众享受到信用红利。三是创新实施“数治”监管。在兰山区先行试点,搭建“安e驾”智慧监管平台,整合北斗、运政信息、“一超四罚”等多方数据,实现对“两客一危”和普货企业1085家、车辆4.8万台、驾驶员3.8万人的智慧化监管,累计创建并完成任务指令3875条。全面应用涉企联合检查平台,建立预先提报、扫码入企、线上记录、监督评价“四步”应用机制,依托平台全年开展入企执法检查409次,扫码率100%,入企次数同比减少35%,工作实例入选省厅改革创新案例。
二、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
(一)执法队伍还需进一步建强。执法人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,特别是工程监管、水运监管等方面专业素养不足,对网约车、网络货运等新业态领域的执法跟不上实际需求,存在“说理”不足、凭经验执法现象。部分执法人员责任意识不强,不能熟练掌握应用涉企联合检查平台,影响执法效果。执法案卷质量不高,存在证据不规范、程序不规范、文书制作不严谨等问题。
(二)营商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。部分干部职工对营商环境重视不够,发挥经济部门职责措施不足、发力不够。营商环境专班工作效能未能充分发挥,各小组之间的协调配合还需加强,政策服务供给还不够精准,向上争取政策方面还存在短板弱项。行业溯源治理目前只在兰山区进行试点,相关经验还需在其他县区全面推广。
(三)信用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。交通运输行业点多、线长、面广,涉及企业、群众、从业人员规模庞大,信用产品供给相对单一,仅在“信用+政务服务”、“信用+出行”、“信用+维修”三个方面取得初步成效,但惠及面还不够广,需要在其他领域继续创新探索。信用赋能监管方面还需持续发力,信用引导园区、企业有序发展体系不够完善,“信用园区”培育基础稍显薄弱。
三、2025年工作打算
(一)全面推进规范公正文明执法。深化“四基四化”建设,用好“学、讲、考、评”制度,将新修订的、新兴行业的法律法规纳入学习清单,结合案例分析、模拟执法等方式,增强执法人员对法律条文的实际运用能力。调整入企事项“三张清单”,抓实涉企联合检查平台应用,推广“教科书式执法”经验做法,整治涉企执法领域突出问题,全面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。拟定重大执法决定法治审核目录清单、重大处罚案件集体讨论制度,定期发布指导案例,优化调整执法文书格式范本,切实提升执法案卷制作质量。
(二)持续深化行业信用体系建设。扎实开展“信用+”交通相伴行动,探索“信用+驾培”、“信用+金融”等更多信用应用场景。强化信用引导行业发展作用,动态调整企业信用风险等级,持续开展分级分类差异化监管。科学制定“信用园区”建设标准,多维考虑诚信企业培育、信用服务惠企等指标,引导打造1-2个“信用园区”,积极营造“守信受益”良好氛围。继续争取第四批“信用交通县(区)”试点,加大对试点工作亮点、典型经验的推广力度,鼓励其他县区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具有本地特色的信用产品。
(三)系统推进行业营商环境优化。理顺“1+5+N”三级政务服务运行机制,出台配套的窗口设立、人员管理办法,防范履职风险。扎实推进“一件事”改革,抓好对标提升、“走流程”、宣传推广等工作,结合交通运输工作实际,积极储备新一批“一件事”事项。充分发挥营商环境专班效能,更新出台新一批优化营商环境具体工作措施,积极做好惠企政策向上争取相关工作。加大“营商环境体验”等活动开展力度,丰富“沂i企”平台和“惠企联络卡”宣传渠道,实现政策直达快享,诉求广泛收集,推动企业诉求全闭环、精准化解决。
临沂市交通运输局
2025年1月26日